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湖北诚达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207177333 张先生

联系电话:15926252475 李先生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张吴村1栋1-2层18号

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分享 | 国内外工程检测技术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3-12-25 16:20  
上世纪30 年代初,人们就已经开始探索和研究结构检测的方法


     上世纪30 年代初,人们就已经开始探索和研究结构检测的方法,1948年瑞士工程师施米特(E.schmid)研制成功回弹仪;1949年加拿大的莱利斯(Leslie)和奇斯曼(Cheesman)、英国的琼斯(Rjones)等运用超声脉冲对混凝土缺陷检测获得成功。这些都为以后研究结构的检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60年代声发射技术被引入了混凝土检测体系。吕施(H.rush)、格林(A.T.creen)等人先后研究了混凝土的声发射特性,为声发射技术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80年代中期,美国的Mary Sansalore Nichlas JCaine 实现了在水泥混凝土等集钻非金属、复合材料中采用机械波的反射法进行无损检测的目标。此外钻芯法、拔出法、射钉法等半破损法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新的检测也在不断地出现如微波吸收、雷达扫描、红外热谱脉冲回波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将会大大提高测试的精度,扩展测试范围,为建筑物的检测提供更完备和更先进的工具。使技术人员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根据建筑物和环境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检测工具。
      目前,欧美等国家在既有房屋结构检测、鉴定和加固技术方面已经发展成熟。基本上实现了检测设备的遥控化、数值化、自动化和程序化。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既有建筑物的检测、鉴定和加固技术主要体现在对改造加固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更新主要集中解决既有建筑物的舒适性或经济性等问题,而国内目前主要集中在既有建筑物安全性问题的处理。
      然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由于建国初期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发展国内资金基本上用于新建建筑,对检测鉴定方面有所忽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引进国外回弹仪和超声仪,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既有建筑的检测鉴定及相关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建筑物抗震鉴定与抗震加固技术的发展。唐山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惨痛教训,使人们对此开始反思并对地震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归纳。
       197712 月国家颁布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23-77)以及配合该标准的《工业建筑抗震加固参考图集》(G C-01)和《民用建筑抗震加固参考图集》(GC-02),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有建筑物的鉴定技术已经日趋完善。
      这些规范文件的形成指导着我国抗震鉴定加固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鉴定标准的体系,常用的检测鉴定标准有:《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房屋完损等级评价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钢结构检测评定及加固技术规范》、《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等。
      鉴定标准不断完善与其相应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上世纪90年代对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配筋布置情况、建筑砂浆强度等检测技术已经发展成熟,检测鉴定的工作从定性的外观检测逐渐过渡到定量的数据检测上来。
      目前对常用的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拔出法、超声缺陷检测法等主要检测技术进行规范化,目前已经制定的规程有:《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等。
      目前,我国建于八九十年代的砖混建筑物还有很多,数量大概为我国建筑物总量的一半。其中很大一部分房屋己经不满足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有的甚至在建造时期根本没有考虑抗震措施。这一批民用建筑以砖混结构为主,房屋老旧、安全质量低、功能滞后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急需改造更新。地震作用下砖混结构房屋出现质量问题的比重约占56%。汶川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信息来源  工程鉴定与加固改造

声明:本文所用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关于诚达检测

       地基基础 、主体结构、基坑监测、沉降观测、钢结构、室内环境、建筑节能、设备安装、消防工程、市政工程、建筑工程材料、市政工程材料 、房屋安全鉴定、防雷装置检测、通风与空调系统检测、加固设计和施工、计量检测与校准、建筑智能化、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 、工业与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

联系我们:400-880-3179